1、追本溯源,对仗不是文人创造,而是从民歌中得来的。
2、传统的对联要求上下两句完全对仗.
3、不仅对仗工整,还用了战国时齐国田单以火牛阵破燕的典故。
4、你要写成六朝文章,骈体文,那就无趣了,可有的偶尔小对仗,还是可以看出中文特色。
5、一大群家里的顶梁柱,放下了往日手中的猎具,纷纷走在街道一处极为显眼的建筑旁,神色极其严肃,对仗有型。
6、律诗每两句为一联,分别称为首联、颔联、颈联、尾联,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。
7、它不仅粘对基本合律,而且属对也较为工稳,并且在不要求对仗的首联,也自然成对,这在盛唐以后的近体诗中也不常见。
8、顺便又说道,王荆公句“已无船舫独闻笛,远有楼台始见灯”,有易“已”为“近”者,文意不错,对仗更工,却韵味全无。
9、即使作者殚精竭思,有时也难免出现新造词语、割裂词汇、颠倒字序、改变成语、搭配不当、平仄不谐、对仗不工、失粘失对等现象。
10、下面我出题了,考考大家即景生情,对仗吟诗的功力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