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、表层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极不均匀,呈现与赤潮生物分布一致的趋势。
2、结果表明,江蓠可以加速中肋骨条藻赤潮的消亡,避免赤潮消亡后水体出现缺氧状态,减轻赤潮对环境的损害。
3、《公报》指出,2005年,赤潮优势种主要为具有毒害作用的米氏凯伦藻、棕囊藻和无毒性的中肋骨条藻、具齿原甲藻、夜光藻等,并经常形成复合型赤潮。
4、这种颜色,正是来自这次赤潮的“元凶”——硅藻中的一种中肋骨条藻。
5、我国沿海赤潮生物有80余种,有毒赤潮生物38种,甲藻就占了31种,绿色鞭毛藻5种,定金藻有2种。
6、其中,1996年4月,深圳西部蛇口至赤湾近海发生的硅藻类中肋骨条藻赤潮,面积约20平方公里,使海洋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危害。
7、另外,在平海湾海域和小星山以北海域均发现了2条面积较窄的赤潮带。
8、海岸带的高位池养虾,大量养殖废水未经处理直排大海,致使海水富营养化,产生赤潮,严重危胁近海渔业资源。
9、今年4月末以来,东海区已发生赤潮20多起,总面积近4000平方公里,以无毒的夜光藻、具齿原甲藻、中肋骨条藻为优势种类。
10、同时,赤潮生物优势种也已变为旋链角毛藻和中肋骨条藻,所幸两者均属无毒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