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、若须垂竹帛,静胜是功名。
2、以及,竹帛二经的次序不同,有无实质性的意义。
3、愿明公威德加于四海,总括九州,克成帝业,使肃名书竹帛,始为显矣。
4、……所欲著之竹帛者,盖尚有三四种。
5、昔尉他跨据,及陆贾至,匍匐奉顺,故能垂名竹帛。
6、方欲挂旆嵩、华,悬旌冀、赵,刘夷荡涤,一匡宇内;陛下朝服济江,告成东岳,使大梁与轩黄等盛,臣与伊、吕比功,垂裕后昆,流名竹帛,此实生平之志也。
7、章太炎先生在《国故论衡·文学论略》里说“文学者,以有文字著于竹帛,故谓之文;论其法式,谓之文学”。
8、噫嘻!但此一死,不仅给全军以伟大利益,而且将来也是军人之一大龟鉴,功名将永垂竹帛而不朽,可谓虽死犹荣。
9、昔每与庞统共相誓约,庶托足下末踪,尽心于主公之业,追名古人,载勋竹帛。
10、二将军拔大驾来东,有元功于国,当书勋竹帛,万世不朽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