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hì

拼音
yì shì
注音
ㄧˋ ㄕˋ
词性
名词
繁体
義士
近义词
烈士

义士的意思

词语解释

义士yì shì

  1. 具有高尚的道德原则或有节操、情操的或有武士风度的人。

    嗟乎义士。——《汉书·李广苏建传》

    high-minded man;

  2. 支持正义、维护正义的人支持公正的人。

    person who upholds justice;

  3. 有正义感的人,行为正当的或公正的人;有操行、明辨是非的人。

    righteous man;

引证解释

  1. 恪守大义、笃行不苟的人。

    《左传·桓公二年》:“武王 克 商迁九鼎于 雒邑,义士犹或非之。”
    汉•刘向 《列女传·楚接舆妻》:“义士非礼不动不为贫而易操,不为贱而改行。”
    宋•苏轼 《大臣论上》:“天下不幸而无明君使小人执其权。当此之时,天下之忠臣义士莫不欲奋臂而击之。”

  2. 指侠义之士。

    《战国策·赵策一》:“赵襄子 曰:‘彼义士也吾谨避之耳。’”唐•司空图 《冯燕歌》:“魏 中义士有 冯燕,游侠 幽 并 最少年。”

  3. 旧指出钱赞助刻碑的人。

    北魏•郦道元 《水经注·阴沟水》:“城东南有一碑碑文悉破无验惟碑背故吏姓名尚存:熹平 元年义士门生 沛国 萧刘定兴 立。”
    清•翟灏 《通俗编·释道》:“汉•《曹全碑》阴:义士某千义士某五百。义士盖但出财之人。今人出财布施皆曰信士。 宋太宗 朝避御名凡义字皆改为信。今之信士,即 汉 碑所称义士也。”

  4. 旧时官吏把其离任后来到其原辖地的士民称为“义士”。亦称“义民”。

国语辞典

义士yì shì

  1. 守义不苟或品行超凡的人。

    《左传·桓公二年》:「武王克商迁九鼎于雒邑,义士犹或非之。」
    《五代史平话·唐史·卷上》:「倏降忽叛变诈多端百姓为之离心义士为之切齿。」

    烈士

  2. 出财布施慷慨乐助的人。宋太宗时为避御名改称为「信士」。

    《通俗编·释道》《金石文字记》:「汉曹全碑阴,义士某千,义士某五百。义士,盖但出财之人,今人出财布施皆曰信士,宋太宗朝避御名,凡义字皆改为信。」

网络解释

义士

义士,指守义不苟或品行超凡的人;出财布施,慷慨乐助的人。见《左传·桓公二年》:“ 武王克商,迁九鼎于雒邑,义士犹或非之。”

义士的字义分解

  • 义 [ yì ] 1. 公正合宜的道理或举动。 正义。义不容辞。义无反顾。仗义直言。 2. 合乎正义或公益的。 义举。义务。义愤。义演。见义勇为。 3. 情谊。 义气。恩义。义重如山。 4. 意思,人对事物认识到的内容。 意义。含义。释义。微言大义。 5. 指认为亲属的。 义父。 6. 人工制造的(人体的部分)。 义齿。义肢。 7. 姓。

  • 士 [ shì ] 1. 古代统治阶级中次于卿大夫的一个阶层。 士族。士大夫。 2. 旧时指读书人。 士子。士民。学士。 3. 未婚的男子,泛指男子。 士女。 4. 对人的美称。 志士。烈士。女士。 5. 军衔的一级,在尉以下;亦泛指军人;上~。~兵。~卒。~气。 6. 称某些专业人员。 医士。护士。 7. 姓。

义士造句

1、使义士不以财。故义者,不为不仁者死;智者,不为暗主谋。

2、好生恶死,天下常情。若临大难而不变。视死如归者,非忠臣义士有所不能。

3、世人奸诈之徒多,而仁人义士少;轻诺寡信者多,坚持信义的少。

4、老百姓们喜欢听那些侠客义士为民除害、劫富济贫故事,所以写武侠小说的作者就得抓住他们的心理,花大笔墨去着重描写侠客们为民除害、伸张正义的英雄事迹。

5、大元帅府招军的消息,有如一道乍起的风云,飞一般传遍了四乡八镇、临近州县,传到了无数有志报国的义士好汉耳中,自然也传到了汤阴县永和乡孝悌里——岳飞的家里。

6、天下乱也,义士为国民发怒,有为鸱枭于百姓者,则利剑刺之,可以得志。

7、他正要说,忽想到这里人多嘴杂,柴进那些庄客又少有什么高风亮节义士,只怕秘密泄露,不觉闭口不说。

8、我早年杀人还少了吗?这些人都是忠臣义士,杀得越多,反抗的人就越多。

9、扇自古以来属于短兵械之一的奇门兵器,鲜少义士能运用自如。

10、免租税,释罪囚,发仓库,犒战士;分忠义士为五军,纪律明肃。

义士的相关词语

【义士】的常见问题

  1. 义士的拼音是什么?义士怎么读?

    答:义士的拼音是:yì shì
    点击 图标播放义士的发音。

  2. 义士是什么意思?

    答:义士的意思是:①.守义不苟或品行超凡的人。②.出财布施,慷慨乐助的人。宋太宗时为避御名,改称为「信士」。

  3. 义士的近义词是什么?

    答:义士的近义词是:烈士